首頁 » 所有文章 » 海苔熊手寫 » 為何渴望被愛又害怕被愛?

為何渴望被愛又害怕被愛?

多年前,我在一個線上問答網站 Quora 看過一篇文章,標題是「當有人對我好時,我覺得自己不值得,而且我感到很尷尬。這是為什麼?」其中一位討論者Liz Christmas的回應一針見血又不失溫柔,我摘錄整理於此:

「也許在過往的人生中,你沒有被好好對待過,這就是為什麼你很難相信其他人能夠對你好、能夠愛你。這也可能是在過去的日子裡,你一直是那個去給予、去善待他人的人,你覺得這是你的責任。接受別人的好,並非你所習慣的事。
有一段時間,我也不習慣別人對我好、愛我。記得有一次,我在社群上面徵求一個電腦小零件,有個陌生人家裡剛好有多的,想要免費送給我。不知道為什麼,我覺得這很困擾,非常不好意思,說要付錢給他,但他並不想收我的錢。他最後說,如果我還是覺得卡卡的、怪怪的,可以改成把費用捐給慈善機構。」

根據心理學的「理論」,我們從小就被教育:給予和獲得之間存在著某一種。你和一個朋友一起出去吃飯,這次是他付錢,下次就應該由你來付錢,透過這種方式,達到一種心理上面的平衡。

並不是只有金錢上面的交往或是物質上的交換而已,有些時候朋友邀請你吃飯,他想要「交換」的是你臉上的笑容,甚至是只是喜歡你們兩個人單純在一起的時間,光是這樣就夠了。你不需要支付給他費用,也不需要下次再回請他,因為你的時間本身就彌足珍貴。

儘管如此,有些人還是會覺得尷尬,所以選擇爭送回禮,或主動提出下一次的邀約,透過這種方法來降低內心的不安和擔心。Liz Christmas也提到類似的例子,並說出自己如何「跨越」這樣的障礙:有一次他送給對方東西之後,對方真的收下來了,但在偶然的機會之下,對方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感覺,說自己並不是真的需要這個禮物,並且把禮物退還。

這個經驗讓她有些新的體會,不是每一個付出都要同等的回饋,也展現了一個概念:有些時候你給的愛,並不一定是對方想要的那種愛,而對方的拒絕,也不代表拒絕你,只代表他並不是真的需要那個東西。

(1)看清楚對方給予背後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索求,也(2)了解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夠被對方接受,更重要的是,(3)重新詮釋被拒絕和被接受的意義。

這三個步驟會協助你從過往你不斷的和懷疑當中,慢慢走出來。

▍本文摘錄自 # p.120~122

返回頂端